论文检索
期刊
全部知识仓储预印本开放期刊机构
高级检索

祁连山北麓荒漠草原不同牧草品种的适应性研究OA

中文摘要

[目的]筛选适宜的牧草品种和优良的混播类型,为退化草地的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祁连山北麓温性荒漠草原开展了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驼绒黎(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绢蒿(Seriphidium nitrosum)、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霸王(Sarcozygium xanthoxylon)和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共9个品种的补播及混播适应性研究,调查记录了各品种及不同品种混播组合的生长高度、覆盖度、产草量等指标。[结果]无芒隐子草、沙蒿、沙米的生长发育表现优于其他品种,草产量较高,分别为6880.5、5329.5、5259.0 kg/hm^(2),具有较强的区域适应性。沙米+驼绒黎+无芒隐子草+草木樨的混播组合和无芒隐子草+沙蒿+驼绒黎+绢蒿的混播组合可以显著提高草产量,是退化荒漠草地恢复的最佳混播类型。[结论]无芒隐子草、沙蒿、沙米的适应性好、产量较高,可以作为荒漠草原改良的适宜草种。

李淳玥;甘辉林;马垭杰;顾新民;

株洲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湖南株洲张掖市草原工作站,甘肃张掖734000

畜牧业

荒漠草原;牧草;草产量;适应性;祁连山

《安徽农业科学》 2024 (010)

P.137-139,143 / 4

甘肃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YF8FG150)。

10.3969/j.issn.0517-6611.2024.10.029

评论

下载量:0
点击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