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检索
期刊
全部知识仓储预印本开放期刊机构
高级检索

中国古代名胜景观的生成与传承OA北大核心CHSSCDCSSCICSTPCD

中文摘要

中国古代景观游赏经历了从自然景观走向人景合一的名胜景观的过程。名胜景观作为景观之有“名”者,是无数文人士大夫、知名人士共同参与的自然与人共生的结果。“名胜”最初指“人物”,常有交游、赏景、文学、学问等特征,属于名流群体,与山水及景物游赏多是相关的。“景物”之“名胜”,起源于魏晋名士与山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伴随着魏晋至唐宋怀古情绪的进一步发酵,山水景物因“名胜”人物的参与,逐渐成为知名景观,宋至明清时期,“前贤”影响下的“胜迹”发展为“景物”之“名胜”,“名胜”具有了“人”与“景”的双重含义,人景合一的“名胜”景观成为士人游赏追寻的目标。中国古代名胜景观的传承集中体现了古代景观文化中的“慕古”与“述古”传统,这是以人及与人相关的故事为核心的传统,具体表现在基于“名人”及“文献”的景观文化传承,具有层累的特征。历代诗文、志书等文献有效传播并保存了古代景观的文化和历史信息。士人游赏名胜,往往根据以往的诗文或志书追溯名胜的历史及相关人物,并以自己的创作或记述继续丰富名胜的文化史。地志类文献亦在前人撰述的基础上考证并记述景观文化的传承脉络,形成丰富的景观记述体系。这一传承模式影响了古代名胜景观物质形态的复兴与遗产的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构建筑,其物质形态较难长期保存,古代名胜景观的复建,并非要完全恢复景观的物质形态,而是根据前贤诗文和文献中的景观叙述,进行文化和地点上的考证,重构描述或想象中的景观,表达追慕之情,传承景观文化。

何峰;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北京100048

地理科学

名胜景观;景观文化;名人;文献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002)

P.133-146 / 14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西山文化景观的形成与演变研究”(20LSA002);首都师范大学2020年度美育研究课题。

10.11835/j.issn.1008-5831.rw.2024.02.001

评论

下载量:0
点击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