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检索
期刊
全部知识仓储预印本开放期刊机构
高级检索

基于DCE-MRI评估脑小血管病患者硬脑膜淋巴管功能的临床研究OACSTPCD

中文摘要

目的:基于多期相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探究不同临床特征和脑小血管病影像标志物的硬脑膜淋巴管功能差异。方法:招募2021年3月至2022年8月社区志愿者120例,评估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后连续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65例,根据影像学总负荷分为高负荷组和低负荷组。通过多期相(增强前期、增强期和增强末期)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评估硬脑膜淋巴管流入功能和代谢功能,并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不同影像学标志物和临床特征与硬脑膜淋巴管功能的相关性。结果:高负荷组与低负荷组相比,硬脑膜淋巴管曲线下面积增大(2 830.54 v.s 2 450.87,P=0.032),达峰斜率增高(4.03 v.s 3.40,P=0.049),矫正混杂因素后仍有统计学差异(P=0.028,P=0.031)。存在深部白质高信号的患者硬脑膜淋巴管的流入(P=0.015)和代谢功能(P=0.020)受损而脑室旁白质高信号患者的流入(P=0.249)和代谢功能无明显变化(P=0.726)。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不同的患者硬脑膜淋巴管功能无差异(P>0.05)。结论:脑小血管病影像标志物不同的患者硬脑膜淋巴管功能变化不同,且影像总负荷高的患者硬脑膜淋巴管的流入功能增强,提示硬脑膜淋巴管与脑小血管病的发病相关。

王旭彪;贺玉琴;冉禄森;田龙海;汪明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30武汉中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武汉430070

临床医学

脑小血管病;硬脑膜淋巴管;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影像标志物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4 (003)

P.125-129,156 / 6

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失眠-情绪失调共病的机制研究与诊疗策略优化,No.2021YC2502200)。

10.16780/j.cnki.sjssgncj.20240011

评论

下载量:0
点击量:0